
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机理、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抓党的建设,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开局,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生成机理。从主要内容看,其涵盖重大意义、本质属性、核心要义、关键群体和推进方法,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要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要求,围绕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引领、价值指引、主体牵引和制度保障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径体系,不断巩固党的作风建设。
关键词 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中央八项规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在党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同时,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明确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为了解决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等突出问题,树牢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机理
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从其生成逻辑来看,赓续于百年大党作风建设的实践探索,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建设理论,回应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发展变化,并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
(一)赓续于百年大党作风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要求全党同志发扬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培育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提出并践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明确了军队与人民的关系,奠定了党的优良作风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整风运动是党的作风建设一次成功的探索,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1945年,《论联合政府》对党的作风建设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标志着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体系的形成。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这是对执政党作风建设的初步探索,奠定了作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恢复党的优良作风,还对新的历史时期作风建设进行了探索。一是建立了抓党风建设的专门机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选举了以陈云同志为纪委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基本任务是维护党规,整顿党风。二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不仅重申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好作风,也增加了新内容,推动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江泽民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强调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以及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得到增强。2009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为党在新时代的作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各地区各部门陆续制定相应规定、细则并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名片。此后,党中央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开展违规吃喝专项整治,推动作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建设理论
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建设理论,强调坚持人民公仆理念、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一,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人的解放,坚持做人民公仆。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2]进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要求共产党人在无产阶级斗争中应坚持人民公仆本色,公社应由巴黎各区的城市代表组成,这些代表由普选产生,并对选民负责,“旧政府权力的合理职能应该从妄图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那里夺取过来,交给社会的负责的公仆”。[3]其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克服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都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如果在斗争期间,大多数劳动者,不仅大多数工人,而且大多数被剥削和被压迫的人,都站在我们方面,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取得胜利”。[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应反映人民群众的想法,这样才能实现合法地执政,“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5]列宁指出脱离人民群众的共产党无法独自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6]其三,马克思主义政党积极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恩格斯认为,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工人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恩格斯说:“请看,我们是怎样自己批评自己的,我们是唯一能够这样做的政党。”[7]列宁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助于修正党内错误思想倾向,保持党的活力,“自我批评对于任何一个富有活力、朝气蓬勃的政党来说都是绝对必要的”。[8]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人所犯的错误可以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手段得到纠正,“我们应当有勇气揭开我们的脓疮,以便老老实实地进行诊断对症下药地加以治疗”。[9]
(三)科学回应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发展变化
新时代新征程上世情国情呈现的新趋势,向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其一,根植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0]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关键,有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引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其二,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要。“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障。”[11]这表明,党的作风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效果。良好的作风不仅能确保党的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还能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重要保障。其三,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关键环节。其能有效防止党在长期执政中出现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等问题,确保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良好的作风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使党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
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其一,继承了民惟邦本观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2]指出人民群众是国家统治之根本所在,人民群众的安定是国家安宁的基础。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13]管子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14]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其二,继承了知行合一观念。朱熹强调知行两者的互相促进,他曾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15]知与行相互依赖、不可分离,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16]他认为在认识过程及实践过程中要以知的指导为先,而论知与行的重要关系时,则是实践更重要。其三,继承了德性之知观念。“德性之知”强调通过内在道德修养而获得深刻认知,它源于人的内在德性,能够直接体悟到道德的本质和生活的根本道理。这种知识不依赖外在的观察和学习,而是通过内心的自觉和顿悟获得。通过道德修养可以达到对世界的更高层次的认知,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重大意义、本质属性、核心要义、关键群体和推进方法五个方面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重大意义:党的作风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和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17]一方面,党的形象是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是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具体体现,直接反映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名片”。同时,党的作风还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外在表现。只有保持优良的作风,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避免出现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等问题。另一方面,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我们党所面临的环境和党的队伍也处在变化之中。特别是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党的执政地位给党员、干部队伍带来的变化也十分明显。”[18]一个作风优良的政党,能够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反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不良作风,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还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本质属性: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19]一方面,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党性要求党员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党性是人民性的本质体现。党性原则要求党员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人民性是党性的实践要求,是党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在实践中坚持人民性,才能真正体现党性原则,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另一方面,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20]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实践中。党性是根本,它决定了党风和党纪的方向和内容;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反映了党性的落实情况;党纪是保障,为党性的坚持和良好党风的形成提供了制度支撑。只有将党性党风党纪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党的事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核心要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21]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方面,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紧密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展开。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党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标准。党的作风建设成效如何,必须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群众对党的作风感受最直接、最深刻,其评价最具说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通过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四)关键群体: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具有风向标作用”。[22]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公信力。首先,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关键少数”,其行为和作风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23]领导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干部队伍的作风,进而影响到党的整体形象和战斗力。其次,领导干部要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24]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家庭成员的良好言行,可以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积聚力量,展现良好的社会风貌。最后,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刚当干部时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25]所有党员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允许搞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
(五)推进方法: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26]这一要求为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抓常,就是要求作风建设融入日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作风建设,重在经常,必须常常抓。”[27]作风建设要经常抓,让遵规守纪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抓细,就是要求作风建设注重细节。作风问题往往体现在日常的细微之处。党员干部要从具体的小事做起,“老百姓看作风建设,主要不是看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发了多少文件,而是看解决了什么问题”,[28]“要让群众来评判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成效”。[29]抓长,就是要求作风建设持之以恒。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用力。通过制度建设,将作风建设的成果固化下来,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加强对作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作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三、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围绕思想引领、价值指引、主体牵引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为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思想引领:坚持以党性教育为基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30]新时代加强党性教育,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有的党员在入党后对学习不重视、对党性教育存在误解,认为自己觉悟高,不需要学习。因此,必须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清除党员、干部思想中的灰尘杂念,切实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坚定理想信念,这是保持优良作风的“压舱石”和“总开关”。抓作风建设,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党章明确规定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党员干部必须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自觉接受党性教育。
(二)价值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而党性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坚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作风建设带来的实际成效。人民群众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监督者,人民群众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最清楚、最敏感,也最有发言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让作风问题无处遁形。党的作风建设不能“形式化”,其成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要围绕让人民群众受益的最终目的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三)主体牵引:坚持发挥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关系到领导干部个人的品行操守。加强生活作风建设,可以从注重家风建设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两个方面展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修身是廉洁齐家的基础,只有自身正、自身硬,才能在家庭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领导干部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教育引导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防止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力谋取私利。生活是工作的基础,生活上做不到自觉自律,工作就难以做到清正廉明。领导干部必须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避免与不良风气和不良人物接触,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交环境。
(四)制度保障:坚持以制度建设为长效之策
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四风”现象就控制不住。加快完善制度体系,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制度,使领导干部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上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以“查”“治”贯通阻断风腐演变。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通过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强化制度执行,确保作风建设实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国共产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创新监督机制,巩固作风建设成果,用科技手段加强监督,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同时,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加强与财政、审计、统计等监督部门的联动联查,加大对手段隐形变异的作风问题的分析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推动以作风建设成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综上所述,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从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到实践要求,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汲取历史经验,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新时代需求,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主要内容上,涵盖重大意义、本质属性、核心要义、关键群体和推进方法,全面阐述了作风建设的关键要素。在实践要求上,强调思想引领、价值指引、主体牵引和制度保障,为作风建设提供了明确路径。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参考文献:
[1][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8,44.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61,360.
[4]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37.
[5][6]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9,9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
[8]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4.
[9]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5.
[10][17][18][19][20][21][22][23][28]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3,9,6,17,110,39,124,122,175.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N].人民日报,2025-04-22(06).
[12]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55.
[1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32.
[14]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
[15][16]朱杰人.朱子一百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84,84.
[25][27]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146,84.
[26]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5.
[29]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47.
[30]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侯兰娟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秀良系南京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方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