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探源、样态呈现和实践进路
摘 要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理论基础和扎实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提供深厚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其提供实践基础。高度认同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国内外多彩文化和自主发展中华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样态呈现。在文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注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坚持文化建设人民价值立场。
关键词 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坚定信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更难以建设文化强国和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新时代,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重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在文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深入分析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全面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的样态,自觉探讨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对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探源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透视理论与实践,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供了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基因,我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供给了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供文化自信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找到了文化产生和发展源自社会生产实践的密码,揭示了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发展的规律,分析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指明了文化发展旨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目标。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科学指导下,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不同时期,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民大众需求的文化纲领,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奠基了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科学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揭示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行为在观念形成上反映的本质,阐发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华民族发展新时代文化提供科学方法与方向指引。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的文化建设新使命,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下提出的科学命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方向指引,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注入强劲动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出了文化自信强大基因,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积淀的智慧财富”,[4]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回顾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民为邦本”的德政治理思想、“九州共贯”的大一统传统和“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等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自信基因与深厚的文化自信底蕴,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脊梁与根本底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自信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5]不仅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君舟民水”的价值观和“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更塑造了其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开放自信的优秀民族品格。中华文化五千多年而薪火不息,不仅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连续性、统一性,更表明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觉传承,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长期且长久稳定的情感基础。
(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供给文化自信新动力
革命文化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基石。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的艰苦奋斗、一心为民、不怕牺牲、热爱祖国、无私奋斗的伟大革命精神,激励着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标。革命文化所涵养出的独特革命精神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基石,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革命文化的赓续发展,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创新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统领,代表着中华文化时代发展方向,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旗帜与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实践中,中华民族体现出了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实现了从文化主动、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的转变。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拓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果,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新动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文化自信舞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方针切实贯彻,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更加清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性质和方向被重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理论得到有效发展。“党在新时期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下文化自信的主要依据。”[6]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立足文化建设历史新方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新高度。在思想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新理念,对内守住了意识形态主阵地,对外广泛传播了中国好故事。在制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7]以制度保障文化强国建设顺利进行。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全党全国“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8]
二、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样态呈现
新时代,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中华民族呈现出高度认同并积极传承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国内外多彩文化、自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自信样态。
(一)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承
认同中华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显著特征。具体来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新时代中国人民普遍崇尚“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提倡“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坚持“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等等。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中华民族崇尚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新时代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不仅实现了价值和理念的高度认同,而且实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血脉认同,展现出了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心和自豪感。
自觉传承中华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层表现。文化传承是对文化自信的更深层次、更自觉的表现。新时代,中华民族积极传承“和合”“爱国”“奉献”“创新”“为民”等理念,并把它们自觉融入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凝结到文化强国建设的辉煌成就里。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9]铸牢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了中华文明延绵发展。
(二)国内外文化的开放包容
融合本国多民族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锃亮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10]中华文化是五千多年来多彩民族文化融合的成果。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少数民族繁荣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尊重少数民族信仰与风俗习惯;在政策上实施民族平等、民族自治等政策,给予少数民族充分发展自身文化机会,推动了56个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包容吸收外来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鲜明成色。中华文化是本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也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内在具有包容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1]在文化交流交融的新时代,我国参与全球文明交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12]包容吸收外来文化既厚植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坚实基础,又对外展现出中华文化强大包容性和中华民族高度文化自信心。
(三)中华文化的发展激活
主动发展中华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表征。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等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中华民族对文化发展规律有了新认识,开启了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理论、制度和内容的新时期,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达到历史新高度。
激发中华文化发展活力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中心特质。新时代,党带领各族人民主动激发中华文化内生动力。在国内,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坚定文化自信融入民族精神气质、精神品格之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发展和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形成了人民群众文化上、精神上自立自强新风貌。在国际上,主动吸收、借鉴他国有益文明成果,积极对外阐释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建设性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文化建设新理念,中国好故事和好声音得到广泛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受全球关注,中华民族散发着文化从容、自信、优雅的精神气息。
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以及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群众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探索时代创新之路。
(一)坚定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回顾现代中华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华文化建设实现由被动推进向主动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其根本原因在于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制度,在于党掌握了各时期文化建设的领导权,在于党坚定文化自信走自己的路。百年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历史事实也充分证明,离开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文化建设主心骨,根本不可能有新时代中华民族普遍的文化自信。因此,党对文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是中华民族持续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新征程上必须多方位巩固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首先,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为此,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确保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换言之,就是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最后,发挥党组织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发挥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文化建设战斗堡垒作用,以基层党员组织带动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之中,通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与文化建设成果共建共享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持久保持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掉了精神命脉”。[13]因此,在文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要持久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活力,就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其中优秀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激活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民族自信基因。
创新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14]对此,在内容创新创造上,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优秀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来充实文化建设内容,形成新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理论,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新的活力和新的方法。在形式上,要结合时代特征与民族需求,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方式。在坚守民族文化建设立场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和当代社会文化建设实际需求,以人民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形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深入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互鉴是维持中华民族持久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兼收并蓄、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坚实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5]自我封闭、大肆宣扬文明优越论和冲突论只会堵塞文明发展渠道。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不仅是推动自身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多元文化“美美与共”共赢局面的现实需要,更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必然。因此,呈现持久文化自信样态,必须保持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注入活力。
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需要中华文化对外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魂”。在文化交流互鉴过程中,既要坚持守正,坚守住“根”和“魂”;也要创新,避免出现文化自满、文化自恋和轻视其他文化的现象。新时代,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来吸收有益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元素,必须在文化交流互鉴之中保持谦逊乐学的态度实现平等交流学习,共同实现各自文化繁荣的目标。
(四)坚持文化建设中的人民主体立场
文化的持久自信需要坚定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立场。从普遍性视角看,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既是文化的生产者,也是文化发展的见证者,离开“现实的个人”的文化是毫无意义的。从中华民族自身视角看,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川流不息,“民本是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条价值线索”。[16]因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使文化建设始终来源于人民、依赖于人民和为了人民。
文化建设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价值导向。为此,在文化建设规划上与文化建设实践中,一方面,要始终践行群众观念,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满足各族人民高质量和多样化文化要求,避免文化建设为少数人和特殊人群服务现象产生。另一方面,要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要秉持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尊重各族人民的首创精神与文化创造主体地位。此外,发挥人才在文化事业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全社会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以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发展等制度机制来形成人尽成才、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从根本上营造坚定文化自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313.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3][8][9][10][1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10,10,6,6,6.
[4]秦书生,赵彩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03):120.
[5][1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5,15.
[6]钱燕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多维探赜[J].中州大学学报,2025(01):46.
[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1).
[1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95.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70,471.
[16]项久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源、价值根柢与实践根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06):5.
本文系2021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贵州实践研究”(编号21GZYB65)的阶段性成果。
(赵玲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世明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