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研究
摘 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下,安徽文化建设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从文化供给机制来看,安徽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存在数字化供给水平深度不够、文化产品供给要素与市场有效需求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在问题解析的基础上探索安徽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具体实现路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安徽文化力量。
关键词 安徽文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安徽文化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底蕴深厚。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打造更多文化精品。目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各种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数量高速增长,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一、安徽文化建设发展成效显著
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安徽省通过自主试点、全面覆盖、政企分开、转企改制、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一)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彰显现代化与特色化
安徽公共文化服务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沪苏浙皖建立合作机制,聚焦先行先试、聚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取得良好成效。公共文化交流合作成为常态,构建了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省公共文化免费场馆数量持续增加,达到1879个。从村文化服务中心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不断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服务群众数量达到7600余万人次。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推动下,“四季村晚”持续开展,不仅扩大乡村文化传播,而且带动特色农产品等其他产业销量。安徽实施新时代艺术创作计划,70多部作品亮相国家级活动,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叫好又叫座。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郎溪磨盘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东至华龙洞人被证实为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安徽博物院入选国家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总数达到6个,居全国第一位。安徽一共拥有99项国家级非遗、626项省级非遗,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持续传播,现代化创新活化与传承保护不断绽放光彩。
安徽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特色化发展呈现出逐渐向上的态势,公共文化空间场景效能提升较为显著。合肥市在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打造“云课堂”“云展览”“云直播”等形式,“云展厅”开辟线上VR展馆提供主题展览。公共文化空间从艺术设计、艺术审美、服务功能、运营模式等方面与长三角趋于统一。公共文化空间的“15分钟阅读圈”不仅提升居民文化素养,拓宽文化业态空间,而且能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强化城市综合竞争力。合理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联动,政府保底、社会参与、专业运营。芜湖市已建成城市书房55个,探索“1+3+N”的多元化服务需求,利用“15分钟阅读圈”加强功能升级和业态拓展,坚持“一房一品”,努力将地方文化特色和产业成果进行有机融入,努力变“流量”为“留量”,吸引众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持续性发展。安徽省内计划按照“布局科学、规模适当、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推动“文化空间”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个融合阅读分享、艺术展演、科普教育、文艺沙龙等服务的“精、特、美”文化空间,到2027年全省将建成3000个具备公益性、综合性和特色性的文化空间。
(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凸显规模化与数智化
安徽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主力军,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持续增长。安徽省近10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了3.2倍,保持平均每年近13%的增速,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尤其是在文化制造业和新业态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增长势头。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549家,实现营业收入2449.1亿元,同比增长3.6%。全省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7.4%、10.8%,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4.8%、124.1%。安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从多元文化交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IP化,从世界级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到古村落特色集群,从出版发行优势到工艺美术创新,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到文旅融合发展。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强省战略建设,将文化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深挖安徽优质文化资源力,凝练安徽文化市场竞争力,深耕安徽特色文化科技力,加强安徽文化正向传播力,扩大安徽文化消费接受力,形成“五力合一”的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体系。
安徽深入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机制,数智技术催生的新型文化业态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2024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结果分析,安徽在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指标中,排名进入全国第七位;在新业态融合指标中,排名进入全国第九位,充分展示出安徽在文化数智化赋能与信息化转型中的竞争优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助力文化科技融合高质量发展。安徽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已达9150亿元,增长10.5%,在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领域形成较强竞争优势。在数智技术的推动下,安徽文化产业链不断延伸。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落实文化数字化战略,向情感体验、技术革命、跨界融合方向提质升级。AIGC和大数据助力安徽文化创意产业,科大讯飞文旅大模型不断创新文旅新场景,元宇宙、VR、AR等数智技术应用于文化发展新空间,安徽文化新业态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质量。
二、安徽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问题解析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下,安徽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改革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数字化供给深度不够
公共文化数字化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资源加工以及服务推送入户等多个环节,是不断优化的体系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受益上具有排他性,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载体。文化资源数字化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核心。只有把各公共文化机构里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上传到网络形成各种数据库,才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数字化需求。安徽省公共文化场馆虽然在品牌活动与志愿服务方面不断提升服务供给,但是在数字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方面,仅仅侧重于数字阅读服务等浅层数字化,提供基础性电子阅读资源,尚未达到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数智化服务的深度水平。总体来看,虽然安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中数字化服务有一定占比,但占比不高,安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数字化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在资源建设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仍然存在更新速度较慢、个性化资源不足等问题。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数字化不应该是单向度的文化服务输出,而是平台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双向互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升。
(二)公共文化空间供给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突破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界限,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群众提供更多元、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内容,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既要注重“量”的提升,也要强化“质”的提高。尤其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功能与场域价值,在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目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虽然能够提供基础性、常态化服务,但是在实效性上未能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公共文化空间的内容除了基本的图书服务之外,缺乏深度的文化内容服务。空间内设置的文化服务活动以服务儿童活动居多,需要进一步拓宽受众群体的年龄范围和文化知识层次,将更多文化艺术元素与美学时尚元素融入文化空间之中。且从全域范围来看,皖南公共文化空间的特色化与品牌化更为明显,皖北地区的公共文化空间在整体利用率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要素与市场有效需求不匹配
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2023)各省市全国总体排名及年度变化表显示,安徽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提升排名至十三位。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江浙沪都分布于“高投入—高产出”象限,而安徽处于“低投入—低产出”象限。近五年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显示,一级指标投入水平和产出品质中,江浙沪一直稳居前十位,安徽排名靠后。二级指标“投入水平”的主体结构维度和人才供给维度方面,安徽依然排名落后。只有在资源环境维度和资本规模维度方面,安徽在2023年进入前十名。二级指标“产出品质”的创新效益、溢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维度方面,安徽均进入过前十名。安徽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在人才、科技等方面的要素较弱,与文化市场有效需求不匹配。文化产品的市场有效需求,是指文化产品供给能够引发大众实现交易的有效消费需求以及用于文化产品的实际投资需求。安徽文化产品的市场有效需求度不高,尚未形成健全的文化产业链。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人才供给方面,缺乏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创新激励机制与保护机制,导致文化产业人才体系尚未健全,推动文化产品创作更新的能力较弱。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科技投入方面,能够实现文化产品供给与投资需求均衡的业态较少,无法满足大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要从提高供给要素能力方面找到与文化市场有效需求相匹配的路径。
(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比较优势与市场传播效果不对等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出版发行、文化IP开发、文旅融合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产品比较优势,但是文化市场传播效果较为弱化,业态融合度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市场空间和传播效果。安徽在文化市场开发方面重形式轻内涵,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且过度依赖传统文化产品,缺乏对现代文化产品的创新研发与激励机制,难以吸引年轻受众的注意力。优质资源“碎片化”、文化表达“表面化”、传播方式“传统化”、面对流量“无策化”,是当前安徽文化市场传播面临的主要困境。虽然开发了相关文化新媒体矩阵传播,但是传播内容缺乏吸引力,线上互动数据低迷,缺乏创新且有效的传播思维。面对流量信息汇入时,缺乏引流经验,信息捕捉不及时,导致文化市场整体传播效果较弱。注重政府推动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新兴媒体及自媒体传播力度不够,安徽文化产品深层次地域化与特色化的传播效果欠佳。需要激发人们对文化产品从认知层面向心理和态度层面再向行动层面转化,才能有效传播安徽地域文化,讲好安徽文化故事。
三、安徽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安徽要结合自身现状建立合理有效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凸显“皖韵特色”
文化和旅游部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线下要优化“村晚”、戏曲进乡村等载体,建立对基层文化需求常态化跟踪、研判、响应的工作机制,提供高品质、精准化文化服务。线上要优化智慧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云等平台,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统筹用好基层各类设施资源,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创新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安徽要在线上通过数字化技术持续增加“皖韵特色”文化内容,丰富公共文化空间服务类型。“一盘棋”统筹谋划,助推新型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新型文化空间的互联网全覆盖,建立适用于新型文化空间应用场景的数字资源库,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来提升公共文化的数智化服务水平。深入挖掘安徽非遗文化元素,鼓励文艺院团、非遗传承人及个人主动参与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在文化空间内实现文化资源与文化服务的多元化模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专业项目运作缓解成本压力,形成多维度与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矩阵。
安徽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提高了安徽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但同时也面临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在城乡之间、皖南皖北之间的较大差距。要充分借助闲置用地、废旧厂房等城乡可利用场地进行资源盘活,增加文化空间的创意功能和安徽历史文化元素,全面考虑群众阅读、艺术、餐饮等文化娱乐需求,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能量。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配套体系,明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权责边界,在资金、人力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力量的功能,注重吸引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的加入,链接社会公益组织与高校之间的文化桥梁。鼓励在公共文化空间内面向基层群众创作、生产和供给优质文化产品,加强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指导和服务。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下沉,让基层群众能够共享安徽文化领域相关成果,注重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联动,尽快缩小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优化安徽本土科技企业服务公共文化空间的政策内容,增强安徽特色文化元素在公共文化设施上的创意体现,增加安徽文化数字化成果在公共文化空间内的展现,提升安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将安徽文化特色与韵味融入公共文化空间场景,进一步完善安徽公共文化的协调机制,让基层群众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安徽本土文化,把“皖韵特色”渗透到公共文化服务每个角落。
(二)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与传播机制,讲好“皖美故事”
安徽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迭代性,尤其是周期性较长、投资较大的文化产品,更要掌握前沿数字技术信息,产出高质量、新技术、强内容的文化产品,与人民持续增长的文化审美素养相匹配。安徽文化产品的供给既要注重外在的徽文化元素视觉冲击力,又要强化内在的文化精神滋养力。外在的信息技术与内在的文化内涵离不开安徽文化产品生产者精益求精的细节追求、对徽文化大胆创新的设计思维、深入挖掘的安徽文化精髓,努力把文化内容做到极致才能符合国内外受众的高品质文化需求,也才能形成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大黄山世界旅游目的地为核心,吸引众多国内外文化消费者,倒逼安徽文化产品供给水平持续增高。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能够给国内外文化消费者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与情感记忆,激发游客对安徽文化的消费力和传播力,引发游客对安徽文化内容的强烈共鸣。安徽文化企业的产品供给要紧密对照长三角其他省市,注重文化产品的差异化市场供给。充分利用好安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浓厚的历史底蕴,深层次挖掘安徽文化内涵,建立文化产品与人们之间的情感共鸣,提升安徽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
安徽文化资源丰富璀璨、瓜瓞绵绵,且颇具地域特色。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淮河文化、长江文化、徽州文化在这里碰撞演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明沉淀,让安徽成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复兴地。要进一步优化安徽文化产品品质,扩大安徽文化的国内外传播力度。深入提炼老庄文化、淮河文化、皖北文化、徽州文化等文化标识,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小岗精神,推动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凝练安徽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既有对徽商“贾而好儒、以义谋利”的概括,也有桐城派“崇文重教、经世致用”的阐发。推进宣传、文化、艺术、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振兴文房四宝、“三雕”、铁画等历史经典产业,抓住优质电视剧等影视产业的市场流量,培育“皖字号”文化产业主力军。安徽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既需要展示浅层次的外在器物形态文化硬实力,更需要彰显安徽文化价值内涵、民族精神等深层次和要义性的文化软实力。当前,安徽文化产品的传播多采取非物质文化展览、文化产品贸易、学术交流等形式,对外传播的产品和内容形式与其他国家受众群体的文化喜好存在一定距离。要用好用活安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做好文化铸魂、文化挖掘、文化供给、文化传播的大文章,多元化、多层次展示安徽文化产品的优秀内容,讲好“皖美故事”,让徽文化的金名片成色更足更亮。
(三)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有效机制,创新“皖风特质”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安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网络综合治理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探索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模式和机制,培育“乘数用智”新型文化业态。安徽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明确将科技带动战略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安徽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数字江淮”的指导意见》《安徽省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等相关政策,顺应科技产业变革,大力实施创新性引领、数据驱动战略。安徽省鼓励经济社会各领域开展“数字+”建设,以需求拉动创新、赋能创新,提升文化产业数智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安徽省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在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等新兴文化业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文化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创新应用于安徽文化的各种典型性元素中。文化科技企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化,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新性与竞争力。丰厚的文化与前沿的科技相互融合,为安徽文化数字化发展建立了完整的生态圈。
安徽要以大黄山数字创意产业为契机,加强科技赋能与跨界融合,助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在游戏、影视、文旅等领域培育一批创意品牌与消费场景,完善安徽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安徽文化意象内容的场景化。文化场景创新能够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生产、传播等传统或新兴场景,通过智能终端、体感装置、高清显屏等数字文化装备的不断衍生,产业链条持续扩大,对安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同时要集聚科技创新人才与徽文化创意人才,把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转化成创新数字形式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开发内容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技术应用系统平台与产品,优化安徽文化大数据的提取与存储利用,直接鲜明地凸显安徽文化的深层意蕴,有效提升安徽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质效。
安徽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既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要求,也符合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优化要承担起传播安徽优秀文化的责任与担当,从文化符号到服务载体要体现出人性化设计,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在场域范围内坚持给予受众高质量文化关怀,提升受众的体验顺畅性和文化感知力,从信息接受到过程体验,再到回忆反馈,能够达到高效文化传播。加强文化服务事中与事后的监管,形成受众与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之间的双向交流,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实现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硬件与软件的双效优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安徽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EB/OL].https://ct.ah.gov.cn/public/6595841/80511342.html,2023-12-25.
[2]欧阳坚.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N].人民政协报,2024-08-05(01).
[3]冯锐.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25-04-10(01).
[4]向勇.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N].人民日报,2024-10-22(13).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AHSKQ2023D097)和安徽省2022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影视艺术课程学生创意思维培养与实践”(编号2022jyxm5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