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8-3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江南文史 首页 >

略论荣德生《纂典识小》呈现的企业家精神

作者:钱 江 邵 琛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0   发布日期:2025-8-21

摘  要  《纂典识小》是最新发现的荣德生晚年撰写的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著作。它与20世纪40—50年代中国社会剧变的大背景相契合,反映时事、记录思考,更有规划与展望。视野所及,不仅有其家乡无锡,更扩充至江苏一省乃至全国、世界范围,内容十分丰富,揭示了荣德生作为企业家的精神境界,也是其晚年思想的集中代表,极具文物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  荣德生;《纂典识小》;企业家精神

荣德生(1875—1952),名宗铨,字德生,号乐农,江苏无锡荣巷人,中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他与兄长荣宗敬携手创办的茂新、福新、申新企业集团,是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因此,他们被誉为“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德生的著作有《无锡之将来》《理财刍议》《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等,其晚年尚有《今后之无锡》《商余偶谈》等已经成稿,但未能刊印流传。近30年中,荣德生散见的文稿言论又被整理为《荣德生文集》《荣德生文论存稿类选》《新编荣德生文集》等,成为学界研究荣德生的重要资料。2024年,在荣德生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新发现一部其晚年的长篇著作《纂典识小》,为海内孤本,它集中反映了荣德生作为爱国企业家丰富的思想内涵,颇具价值。

一、《纂典识小》稿本发现过程及基本内容

2024年12月,在上海博古斋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发现一册名为《纂典识小》的稿本,封面有撰者题名“乐农”。经邀集相关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稿本应该是前所未见的荣德生亲笔手稿,其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不容低估。经多轮竞拍,终于幸运地成功拍下,使其回归故乡无锡,现由荣氏后人收藏。

该稿本毛装一册,开本宽23.5厘米,高24厘米,内页为无字号红栏宣纸,封面、封底为普通宣纸筒子页,双纸捻装订。封面题名“纂典识小”四字,为楷体,笔力浑厚,非荣德生本人的手迹,书者何人不详。此处书名中之“典”字,当作“典籍”“重要文献”解,可见,题书者对荣德生该稿本中的文字十分推崇。封面题写的“乐农”署名以及正文均为荣德生手迹。稿本未编制目录,为短篇文章的汇辑,全书计91篇5.2万字。各篇文章除少数注明写作时间外,多数均未明确注明。经研究分析,该稿本中所收短文的撰写时间,最早的为1944年或更早些,最晚的在1951年秋,这一时间距荣德生1952年7月29日去世,已不到一年。

通览《纂典识小》可以发现,各篇文字虽然不长,但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有民主政治、国际外交、税则税率、金融币制、社会职业、交通运输、水利灌溉、地方经济发展、市政建设、农桑垦牧、学校教育、社会风俗、发展规划、公司重组等,还有如经商感悟、往事回忆、生活琐记、游记杂识、读经体会等。其内容与20世纪40—50年代中国历史剧变的大背景相契合,既反映时事,也记录思考,还有规划与展望。视野所及,不仅涉及其家乡无锡,更扩充至江苏一省乃至全国、世界范围。其中部分内容与《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记叙的天元计划、大农计划、修濬黄河长江水利等内容相同,也有一些内容与已知的荣德生同时期著作《商余偶谈》《今后之无锡》中的某些篇章相似。

从体裁看,稿本各篇均为荣德生的日常笔记,以议论为主,也有部分事纪,总体有随想录的样子。它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荣德生晚年的视野与思想,不仅反映了荣德生作为企业家对毕生企业生产经营经验的总结,更体现了他在时代巨变中的精神坚守与思想调适。

二、《纂典识小》与荣德生企业家精神

撰写《纂典识小》的七年,即自1944—1951年前后,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转型的关键时期,日伪统治、抗战胜利、国共内战、政权更迭、新制度进入过渡时期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相继发生;同时,从个人经历而言,荣德生起笔撰写该书稿时已是70岁古稀之年,至78岁去世,他不断思考、书写。也因此,该稿本所包含的思想极其丰富,可作多角度的解读。本文仅就其反映的爱国企业家精神,作一初步的梳理。

(一)“眼光活泼、思想新颖”[1]:危机中的理想与情怀

面对日寇全面侵华,荣德生在各地的企业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共同创业的兄长荣宗敬又突然去世。在战火蔓延、手足相离之时,他一度曾以“收购书画、古籍为消遣”,表示“事业无法恢复,惟有静待转机”,[2]“但望早日和平,回乡安居,整理事业,复旧谋新,为大众造饭,素愿也”。[3]但他很快调整过来,振作起来,表示“余只得立定主张”。[4]他撰写《学校回忆》《经商纪念》《学商周甲记》《复义务》《光绪卅一年起义务纪略》等篇,全面而冷静地回忆自己前半辈子办学、经商、从事公益慈善的历程,决心“历经艰苦”“以百折不回为宗旨”。抗战胜利前后,他更是拓展事业、放大眼光,其所思所想均以世界和平、教育普及、足食足兵国富、国威民安等大事为己任。[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他果断抛弃让他深恶痛绝的国民党政府,拒绝企业、资金外迁,坚定地留下来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关注涉及中国民族生存与发展、国家复兴、社会进步大趋势的大问题,表现出英雄主义的理想与情怀。

(二)“每做一事,必完毕而心释”[6]:实业报国的守正与创新  

在外敌入侵、政权更迭的背景下,荣德生对“实业报国”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他不再简单地将实业救国等同于抵制外货、增加生产,而是以高度的爱国热忱,表示宁可放弃开工生产,也拒绝与日伪政府合作,并控诉其对中国社会的破坏“计甚毒也,受罪岂非天理”!他对国民党政府从寄予厚望转而失望,如“币制一端,仍断定数十年之议论,至今仍不议定。此中之病,不知何时而愈”。对新中国建设则积极参与,1949年4月10日,当他从报纸上得知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共答复国民党南京政府:“为着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独立,为着早日结束战争,恢复和平,以利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生产建设的伟大工作,使国家和人民稳步地进入富强康乐之境,贵我双方亟宜早日成立和平协定。”[7]他对中共真诚表示的制止内战、开始生产建设的决心深感佩服,由衷欣喜。[8]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表示愿意“努力完成光荣的任务和协助政府开辟祖国经济建设事业的基本路线”,[9]体现了其爱国情怀的时代适应性,主动配合政府的经济政策,将部分企业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体系。站立在旧社会的废墟上,拥抱新中国。他在《学商周甲记》中告诫子孙及后代:“有志创业者,以百折不回为宗旨,始得成功,轻视事业为戒。”

(三)“干至七十五岁”[10]:企业经营的传承与发展

在抗战爆发前,荣德生率领薛明剑等人,曾在无锡申新三厂推进劳工自治区,取得明显成效,也使该厂成为荣家企业中效益最好的管理典范,故荣德生认为“战事起失散,今后当复兴”。[11]抗战时期,荣德生一度避居武汉,后来又有企业内迁重庆、宝鸡、天水等地,故此时他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被迅速打开,从原来自己经营的面粉、纺织,拓展到麻纺、机器制造等领域,更扩大到对西北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的农场开发建设和大兴畜牧业、工厂开设、矿藏开发、交通建设、百姓民生的关注;同时,对沿海七省、长江黄河的疏浚、航运、水利均给与了高度的关注。抗战胜利后,荣德生视野更为开阔,老骥伏枥,设计了天元计划、天元实业有限公司、天元家庭工艺社,设想复兴茂兴一厂、修复申新三厂、公益工厂复业。它关注的行业,从纺织到染印,从棉纺到麻纺、面粉,关注电车、公路、汽车、电气网、公用电话行业及砖瓦的生产与建设,尤其对战后恢复所需的冶铁、炼钢、水泥、煤炭、铁道、木材等行业的恢复尤为关注。他设想开设企业的地点从无锡、上海、济南、武汉拓展至南京、徐州。他认为穿衣是民生大事,在静观默察中,发现一年四季惟“夏天缺少稍凉之衣”,以往还有夏布,但近年产量不多,不能普及,故其率二儿、五儿研究国外,并在重庆土法试验,最终开发出麻纺产品,[12]还亲自手绘制设计麻布商标,[13]可见其专注与投入。战后事业的恢复千头万绪, 荣德生在古稀之年,虽壮心不已,但深知企业经营管理的开拓需要一代新人的前赴后继,故进一步推动子侄婿以及原来多年的合作伙伴如浦文渭、王禹卿、王尧臣等人,设计“茂福申新计划股东联合会”的组织,并以股权份额确立推选理事方法,希望通过这一制度架构团结众人,在非常时期共同克服困难,开拓出新的局面。[14]正如荣德生说的:“我一生只晓得办事业,发展生产。”即使到晚年他身体病重的时候,依然表示愿“再当为国家社会尽力服务”。[15]

(四)“赞襄文化亦所应得”[16]:文化的荟聚与融合

在《刻苦耐劳:共同生产与争权上舞台之比较》篇中,荣德生不仅回忆了自己早年向美国大实业家摩根、爱迪生、洛克、爱理司、福特等学习的经历,更在《<大学>臆解》提到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出“凡曾阅历史者,必能测及将来”“所以,经史不可不读,以此可分贤不孝”,主张从过往的历史中获取大智慧。他曾告诉荣鄂生,希望“事平后(指战乱平息后)拟请专家编写一部《开原乡志》”,[17]更在《宪草问答》提出“国史馆储史人才,兼指修省志、以至于久不修之县志、水道志”均要补修,强调了史书对后代特别重要的借鉴作用。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爆发,“因权利之争,用恶毒利器为杀人利器,引起二次大战,伤害人民无数,此皆无孔子学识人心脑,惟利是图。进化之极,转为退化;退化之后,若不由‘明德’‘新民’做起,恐无底止。今后之大学,必讲《大学》第一章,国治而后天下平,挽回造化”。可见,他把国际关系的错乱,也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缺失,在贯通古今中外文化的同时,更把中国文化放在了一个极高的位置,希望能开辟出真正的大同世界。

(五)“不想大官,专心事业”[18]:晚年思想的成熟与升华  

荣德生的人生实现了从传统商人到现代企业家的完整转变过程,实现了从资本家到事业家的飞跃。晚年的荣德生更加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被绑架关押期间,他告诉匪徒,“我是一个事业家,不是一个资本家。我所有的钱,全在事业上面,经常要养活数十万人,如果事业一日停止,数十万人的生活立刻要发生影响”,[19]表达了自己并不把开办企业作为盈利手段的非凡见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邀请他参与到新社会的建设大业中来,给了他非常高的荣誉和职务,这也使得他的视野从地方转向江苏一省,乃至全国。他所撰写《无锡市政》,其内容与学界已知的《今后之无锡》内容颇为相似,希望无锡以“小上海”的辉煌进一步成为“大无锡”;且认为江苏“全省六十一县上正轨,安居乐业。一省如此,各省如此,全国澄清”,希望江苏在全国能起带头示范作用。更响应党的号召,决心“为进一步巩固国防、发展国家经济而努力!为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而创造条件!”[20]这种视野的拓展、思想的升华,是与1944—1951年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密切相关的,可谓时势造英雄。

《纂典识小》是在不平凡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产物,它记录了一位爱国实业家在时代巨变中的实践与思考。虽文字简略,却内容丰富;虽语言平直,却直抒胸襟。正如其孙荣智健先生评论说的:“他的文稿、函电、采访谈话,大多内容切实、文字简明,看起来似乎纷杂、琐碎,完全不同于经济学家思虑周详、论证严密的系统论著。但是,因为伯公、祖父和他们的合作者,都是眼光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创业者,他们的很多判断、主张、提议、评说,包含着决胜市场的真正企业家的沉稳、清醒和机智。”[21]这是荣德生作为企业家一贯的风格,其蕴含的企业家精神,对当代中国企业发展仍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乐农.记新京都/陈文源、钱江整理.纂典识小[M].扬州:广陵书社,2025(8):151.

[2][4]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138,144,151-152.

[3]乐农.记居乡习惯与寓沪所见之比较/陈文源、钱江整理.纂典识小[M].扬州:广陵书社,2025(8):139.

[5]乐农.宪草问答/陈文源、钱江整理.纂典识小[M].扬州:广陵书社,2025(8):3.

[6]乐农.光绪卅一年起义务纪略/陈文源、钱江整理.纂典识小[M].扬州:广陵书社,2025:(273).

[7]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276.

[8]乐农.己丑四月十日阅报共首领致电李代总统/陈文源、钱江整理.纂典识小[M].扬州:广陵书社,2025(8):277,279.

[9]荣德生.致毛泽东主席的信(1952年1月4日).档号:Q193—1—717.上海市档案馆,上海.

[10]乐农.经商纪念/陈文源、钱江整理.纂典识小[M].扬州:广陵书社,2025(8):75.

[11]乐农.国本:衣食统筹/陈文源、钱江整理.纂典识小[M].扬州:广陵书社,2025(8):47.

[12]乐农.天元麻厂建筑记/陈文源、钱江整理.纂典识小[M].扬州:广陵书社,2025(8):225,227.

[13]乐农.夏种南瓜瓜藤记异/陈文源、钱江整理.纂典识小[M].扬州:广陵书社,2025(8):238.

[14]乐农.茂福申新计划股东联合会推举理事办法/陈文源、钱江整理.纂典识小[M].扬州:广陵书社,2025(8):97,99.

[15]江峰.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荣德生、钱孙卿访问记[N].晓报(无锡),1950-12-14;荣德生.致管文蔚函(1950年1月).档号:Q193—1—717,上海市档案馆,上海.

[16]乐农.记居乡习惯与寓沪所见之比较/陈文源、钱江整理.纂典识小[M].扬州:广陵书社,2025(8):139.

[17]荣鄂生编著.思庵行年随录[M].1956:66.

[18]乐农.矮脚告示/陈文源,钱江整理.纂典识小[M].扬州:广陵书社,2025(8):89.

[19]等于读一篇侦探小说:荣德生氏谈历险经过[N].大锡报,1946-6-13.

[20]荣德生.我对苏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届第一次会议的希望及意见[N].苏南日报,1951-12-9.

[21]荣智健.序/陈文源,钱江编.新编荣德生文集[M].扬州:广陵书社,2025(8).

本文系“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再版项目《荣德生年谱长编》”(编号24FZSB049)的阶段性成果。

(钱江系江南大学历史学院特聘研究员;邵琛 无锡市滨湖区档案史志馆)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八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20019952号-2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